创建安徽第一个耳鼻喉科
时间回到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9月,法国巴黎街头,人们彻夜狂欢。而在欢乐的人群中,有一位约40岁的中年华人却对此充耳不闻,他疾步走进大使馆提出要回国参加建设。回国前他变卖了所有家当,购置了一套耳鼻喉科医疗器械,装了满满两大箱。当登上飞往祖国客机时,他满怀激情,兴奋异常……
这位中年华人就是曹清泰。1920年,14岁的曹清泰赴法国勤工俭学,1930年考取里昂中法大学公费生名额,进入里昂大学医学院就读,经六年的潜心学习,193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4年,在波尔多大学附属医学院工作的曹清泰专攻耳鼻喉科;1945年回到国内。当时他或许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会来到安徽,创建了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耳鼻喉科。
上世纪80年代,曹清泰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
据档案记载,回国后的曹清泰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医学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东南医学院先遣队的一员来到怀远县,积极参加了医学院的创建工作。1952年东南医学院迁建合肥并改名安徽医学院。曹清泰身兼安徽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耳鼻喉科创建之初,曹清泰就把从法国带回的医疗器械无偿地捐给了医院,为不少耳鼻喉科手术的完成创造了条件。
这从档案记载中就能看出,早在1953年,曹清泰就在国内首先将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用于扁桃体手术,在省内首次成熟运用临床扁桃体挤切除术;另一医生陈永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了耳显微手术……
变态反应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说创建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耳鼻喉科,是曹清泰创造的第一个纪录,那么他还创造了第二个纪录:从1950年到1984年,曹清泰连续担任安徽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30多年,使得耳鼻喉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全面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曹清泰带领团队进行的变态反应学在耳鼻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20世纪60年代初,当周恩来总理号召医学专家们要多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常见多发性疾病时,曹清泰积极响应,从1962年开始专攻变态反应学。所谓变态反应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的临床学科,即机体对某些无害物质(如花粉、尘螨、食物等)产生过度敏感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曹清泰和同事们开始研究用脱敏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比如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万事开头难,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应用,曹清泰带领团队不仅在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小儿哮喘等五六十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让患者所花医疗费用极少。1965年曹清泰将研究成果在全国耳鼻喉科大会上作报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而曹清泰关于变态反应学研究的突破点,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据档案记载,当时曹清泰接待了一名经许多医院确诊为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他耳聋已有七年,听力极差,就是把闹钟靠在耳朵上也听不见。只不过他这次来并不是治耳聋,而是到脱敏门诊来治哮喘。在治疗过程中,曹清泰发现随着哮喘的好转,患者的听力也慢慢恢复了。这让曹清泰深受启发,难道聋哑和变态反应学也有关,还是仅仅是一种巧合?
为了探求其中的原因,曹清泰和聋哑学校取得联系,开始选用脱敏疗法尝试治疗这些孩子的聋哑疾病。有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曹清泰在多轮实验后,发现经过四次脱敏治疗,真有儿童能听见说话了。用脱敏疗法治疗聋哑疾病有了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曹清泰又通过多轮临床治疗,最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变态反应是聋哑的病因之一。曹清泰和团队的这一重要发现,在国际上首次为变态反应学的理论研究和聋哑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将这一成果还应用于治疗梅尼埃病、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突发性耳聋等顽症,效果显著。据档案记载,在当时符合适应症的3800多名聋哑患者中,有42%恢复或明显改善了听力,有24%听力好转。“混合菌苗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因此获得198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曹清泰和团队在临床中还发现,某些精神疾病和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于是他们又与相关医院合作,利用免疫疗法治疗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也取得良好疗效,同样属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时间求医的信像雪片一样飞来,最多时一天竟收到120多封……直到今天,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依然是安医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要的特色医疗项目。
1983年,曹清泰参加全国变态反应学大会。
学科发展繁花似锦
人工镫骨手术治疗耳聋,外耳、中耳Ⅰ期成形术,开展内窥镜技术在鼻科学中的应用,喉功能保全手术荣获安徽省科技奖,首次开展气管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除了曹清泰领衔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21世纪初,张琨龄、邱建新、杨克林等教授和医生也创新着耳鼻喉科的发展。
特别是一份《冷冻治疗耳、鼻、咽及口腔恶性肿瘤与癌前期病变3-5年疗效随访》的档案指出,根据1976年6月至1980年7月用冷冻疗法治疗耳、鼻、咽及口腔恶性肿瘤与癌前期病变分别为25例和17例。经3-5年造访,医护人员发现原发和复发的外耳、外鼻、鼻腔、颜面、口腔及咽部的小范围局限浅表恶性肿瘤和癌前期病变可首选冷冻治疗;范围较大、位置较深者,可配合手术、放疗、激光及免疫等综合治疗,效果也不错。当时提出“冷冻疗法”也是超前意识。
凡此种种,安徽医学院耳鼻喉科一直在书写着“唯进步,不止步”。早在1986年安徽医学院耳鼻喉科成为全国最早硕士授予点之一;2011年在安徽省首次被批准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时至今日,安徽医科大学耳鼻喉学科已发展为由耳科学、临床听力学、鼻科学、咽喉头颈外科学、变态反应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型学科,正如2018年9月10日《关于成立安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的通知》中所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是建立在安徽医科大学各教学基地基础上的以学科为纽带的学术组织。建立学科系的目的是整合各教学基地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开展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学科系“成员为学校设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各教学基地单位和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密切相关的教研室,系内各职务均由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基础学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兼职”……
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系章程》(部分)。
如果说安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学科早期发展,是曹清泰及其团队30多年的坚持,那么现在的学科发展已是“繁花似锦”,必将“一路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