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 一段关于“四胞胎”的佳话(第79期)

发布时间:2025-02-18作者:吴敏 程堂义设置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四大主要学科之一,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52年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迁建合肥后,‌妇产科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图片
新鲜“血液”促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历史悠久,上世纪20年代学校创办之初,就开设了产妇人科,附属医院还设有相应的检查室。1952年,安徽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从怀远迁建合肥时,妇产科与外科合用病房,共设置40张床位,患者以妇科病人为主。

据时任妇产科副护士长戴葆源回忆,“当时的妇产科,其实就是聚集了女性病人的外科病房。一个大房间住着20多个病人;一个病区住院牌有七八个:妇科、产科、婴儿室、产房、眼科、耳鼻喉科、外科……总之,凡是女性外科病人都住在这里。”病区一天最少五台手术,当年做手术的条件比现在艰难得多,保障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主要靠医生的精湛医术和护士的精心护理。

受传统观念影响,当时妇女分娩不接受男医生,因此护理人员还要负责为产妇接生。戴葆源记忆深刻的是,曾经和另一位护士一天为12名产妇接生,到下班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医院刚到合肥时病床不够,针对一些胎位正常的产妇,戴葆源和同事们就拿上产包直接上门接生。

戴葆源还记得一件趣事。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来到妇产科看望生孩子的夫人,因为没带警卫,也没人陪同,并且比探视时间早到。戴葆源就搬个凳子对他说,“同志,我们还有半小时才可以探视,您先在这坐会儿。”曾希圣十分配合地说“好的,好的”。当其他医生认出来是曾书记时,戴葆源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曾希圣却把她表扬了一番,说这位小同志很有原则性,有责任感。

图片
安徽医学院早期妇产科手术。

1955年左右,附属医院开设妇产科独立病区,医护人员逐渐增加,特别是张其本、李其学及孙学成等医生的到来,使安徽医学院妇产科的医、教、研等有了更快发展。

张其本于1949年秋从上海来到合肥,先后在皖北军区医院、皖北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技术骨干。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成功完成10多例95斤到105斤重的巨大卵巢肿瘤的摘除手术,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针对分娩难产,张其本发明了“断头锯”手术法,抢救了很多产妇生命。张其本曾在安徽医学院任教,并担任附属医院妇产科代主任。李其学和孙学成都是1953年受邀从上海来到安徽医学院妇产科工作的……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为当时的安徽医学院妇产科注入了强劲而新鲜的血液。

图片
创造了多个“第一”

1955年张其本首创根治早期宫颈癌手术;1958年孙学成创新横位难产处理方法,将常用的断头钩改为线锯断头,很快在全国推广使用;1962年张其本再创治疗晚期宫颈癌新法,填补了我国空白,同年出版我国有关宫颈癌手术第一部专著;1964年孙学成在省内最早开展“中期妊娠子宫峡部切开取胎常规腹膜外1-s”等手术……


上世纪60年代后,妇产科已初具规模,能处理绝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可以开展剖宫产术、全子宫切除术、子宫和卵巢肿瘤切除术等较复杂的手术。1963年,安徽医学院《关于妇产科调查研究情况报告》中曾记述“妇产科现有床位53张,经常满额,床位周转较快,门诊平均每天100人次……有6人经常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


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轰动当时的“四胞胎”故事。


1961年农历三月二十七,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里一片喜气,热闹非凡。这一天,阜阳农妇谭学英在这里产下了三男一女“四胞胎”。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属于安徽省首例,甚至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为了万无一失,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谭学英是乘飞机被送往安医附院分娩。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四胞胎”出生后情况尚可,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回到了阜阳,没过几天谭学英却因感染高烧到40摄氏度,情况比较严重。受省委领导的指派,时任妇产科主任李其学、大内科副主任汪国良等人来到阜阳参与救治。经过两天的检查和治疗,谭学英的体温和血压开始下降。在李其学等医护人员的持续诊治和复查下,谭学英的病情不断好转直至稳定。“四胞胎”母子相继平安,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来电来信祝贺道喜。


图片
1963年安徽医学院妇产科工作人员合影。

随着医疗技术和知名度的提高,当时省卫生厅也经常组织安医妇产科医疗队下乡义诊,医护人员都积极参与。有的医生参加大别山区巡回医疗,一年多时间里翻山越岭,无数个夜晚走在漆黑的山路里,跌倒了爬起来,连赶几十里路才到达地方;因为农村条件简陋,遇到紧急病人来不及送医院,医生就跪在地上进行手术抢救,病人脱险了,医生的双膝也已磨破……


图片
助力卫生事业发展

在加强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安徽医学院妇产科还积极助力安徽省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今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就是由张其本等人参与创建的。


据档案记载,1954年张其本被任命为组建不久的合肥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他到任后,把医院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往前推进。白天上门诊,他全情投入工作,常常忘记吃饭休息。医院的大小事务十分繁杂,他经常忙到夜里才有时间看材料处理政务,每天都睡得很晚。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临睡前去医院巡视一番。1977年,时任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在科学大会报告中,专门提到安徽医学院及张其本在科研和医疗卫生方面所作的贡献。


在张其本等人的努力下,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一直发展壮大,并始终与安徽医学院保持着紧密联系,1981年安徽医学院《关于在合肥市妇产科医院建立妇产科教研组的通知》中曾记载(当时合肥市妇幼保健院更名为合肥市妇产科医院),“……为了加强教学协作关系,决定在你院成立妇产科教研组,请你院张其本院长兼任主任,杨春仙同志兼任副主任,我院虞积恂同志任副主任……同意由我院聘请你院张其本同志任我院妇产科学兼职教授。”


图片

1981年安徽医学院《关于在合肥市妇产科医院建立妇产科教研组的通知》。

  

安徽医学院妇产科专业不仅在省内首屈一指,还逐渐走上国内国际的科研学术舞台。1965年的第一届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张其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受邀参加周总理的茶话会;1981年5月,孙学成受邀参加全国消灭尿瘘和子宫脱垂会议,论文被选上大会发言,并当选为会议领导小组成员;1991年张其本作为我国五位代表之一,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围产医学会议……


医疗技术方面,妇产科也在创造着安徽医学界的诸多“第一”。1984年,在省内最早开展腹腔镜及宫腔镜的微创手术;2000年10月,培育出我省第一例试管婴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已发展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安徽省卫生厅(首批)临床重点学科,附属医院拥有妇科、产科、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和人类精子库等多个科室门类。在创造和守护生命的起点,以更高水平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