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台CT机,由合肥这所医院引进(第74期)

发布时间:2024-10-29作者:齐常红 程堂义设置

安徽医学院
(即今安徽医科大学,下同)
迁建合肥后
除了眼科、外科、烧伤等
临床医学学科享誉大江南北外
一些为临床医学服务的医技学科
也发展迅速
被形象地称为“火眼金睛”的
放射学就是代表之一


迁建初期强劲发展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就开创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历史。安徽医学院的放射学最早是从附属医院开始的,在其前身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相关档案中,有“医院还设有理疗科,备有各种器械,如X光装置、电疗器械及人工太阳灯等”的记载。

1949年底,东南医学院迁至怀远,随迁的附属医院当时设立了放射科。1951年8月,放射科随学校和附属医院迁建合肥。由于当时条件简陋、人才匮乏,放射科的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1954年安徽医学院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干自强曾回忆道,刚进放射科时仅有一台X光机,缺乏经验丰富医生的指导,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业务能力。他把学校图书馆仅有的21本放射科相关英文书籍全部借来,一边查词典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就是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放射科依然取得了很大发展。早在1955年,放射科就与妇产科合作开展了“子宫输卵管造影”研究;在《安徽医学院1955年度科学研究工作总结》中,提到的科研项目也包括“临床及X射线摄片测量骨盆入口前后径之比较”。此时,干自强开始研究利用体位灌注油碘方法做快速支气管造影,效果显著。

图片
《放射医学组一年工作总结(1959-1960)》(部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放射科除了自身发展外,还先后委派干自强、钱瑞菱等医师出去学习、取经。1960年,干自强先后参加了北京医院、协和医院高级医师学习班及上海胸科医院的进修;1961-1969年期间,钱瑞菱前往北京宣武医院学习神经系统造影及影像诊断,包括小剂量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脊髓椎管造影等。他们回来后,带动放射科开展心血管造影术及脑病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档案记载,当时,干自强为了能在仅有的一台X光机上做血管造影,创造了气压式压力注射器,并用此开展右心及左心的血管造影取得成功,填补了安徽省空白,保证了肾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心血管造影、淋巴管造影、脑血管造影的顺利进行。1963年,附属医院脑外科许建平医师与放射科技师颜大刚一同,设计研究制成“立体定间仪”,开展脑病治疗,尤其是对帕金森氏病的治疗起到良好作用,这同样是安徽省首创。


成立放射医学专业


放射学作为安徽医学院的一门专业学科,始于1959年。1959年5月,安徽医学院建立了放射医学教研组,1960年9月,根据中共安徽省委的批复,在放射医学教研组的基础上开设安徽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

图片

1960年9月,批准成立安徽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相关文件。

放射医学教研组隶属安徽医学院医疗系,总共64学时,包括授课42学时,实验22学时。“一年来,在省科委和卫生厅组织领导下,先后举办了射线防护训练班三次,放射性同位素医学应用训练班一次,为我省培养了专业干部120余名……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31名干部受过专业训练,分布在医学基础和临床各有关单位共计16个教研组,成为开展放射医学的骨干力量。并通过教学工作,编写了一套射线防护和同位素医学应用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实习指导,为今后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据档案《放射医学组一年工作总结(1959-1960)》记载,放射医学教研组成立后开端良好,一年中教研组不仅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规章制度等的制订,还积极开展放射病防治、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等方面科研工作,完成技术革新项目30余项、研究报告15篇。

1960年秋成立的放射医学专业共设立了四个教研组,分别为放射医学基础(剂量学、放射物理、放射化学、放射生物)、放射病学(包括放射病理学和放射病临床)、放射卫生学(放射毒理学)和同位素临床应用。根据当时国际形势,放射医学专业成立后,很快先后对外称为医学物理专业和工业卫生专业。四个教研组分别以代号命名为第一教研组、第二教研组、第三教研组和第四教研组。为了便于临床医疗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第四教研组设于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0年秋,放射医学专业招收第一届学生,学制5年,1961年又招收了第二届学生。据档案记载,在教学大纲修订、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上,放射医学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完成了大量的工作。其时已担任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的干自强,为解决教学问题专门成立了教研组,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收集了门诊所有的X光片,并整理出6套典型的X光片。他将学生分成6个小班,采取小班授课,成效显著,同时,师生们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了放射性废水净化和急性放射病实验治疗等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安徽省第一台CT机


安徽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的建立,不仅承担了放射医学课程教学工作,还致力于开展有关放射病的防治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配合、服务于各临床科室的疾病治疗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据档案记载,放射医学专业师生参与了1963年合肥西郊一起事故的救治工作。在条件有限、国内外文献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们出色地完成了相关医学检查任务,为临床救治及后期随访、医学观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他们完成了“急性放射病人和小剂量辐射损伤者远期效应医学观察”科研项目,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70年代,附属医院放射科与胸外科合作开展纵膈气造影、奇静脉造影对食道癌切除率的研究。这一时期,干自强以肺心病的病理生理为基础,观察心、肺改变,在国内首先提出利用心脏横径的动态变化作为肺心病疗效的一项指标。


图片
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安徽第一台CT开机典礼


1971年,比X光机更先进的CT机在英国研制成功。随着1980年北京医院引进我国第一台CT机,CT检查慢慢成为我国医学诊断中更先进的设备。1984年,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了一台CT机。它不仅是安徽省第一台,更让安徽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拥有CT机的省份之一。

CT机的投入使用,让安徽医学院放射学科“如虎添翼”,使附属医院脑外科、心胸外科、肝胆外科、腹腔外科等领域的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为肝移植等高难度手术创造了条件。干自强和同事们开始专注CT诊断的学习,通过不断总结CT诊断经验,撰写肝血吸虫病,脊柱、头颈部肿块等有价值的CT诊断材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

根据放射学辅助治疗的特征,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火眼金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放射学科在今天已被细分为医学影像学和放射医学等多个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放射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放射诊疗、放射卫生管理及相关教学、科研等工作,又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等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专业的细分和发展,推动了安徽医科大学学术和临床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