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合肥这里“享誉江淮”(第71期)
发布时间:2024-09-03作者:孔淼 程堂义设置
安徽医学院迁建合肥后,以多种措施加强学科建设,不少学科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不仅促进了安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健康保障。外科学就是代表之一。
陈邦典、耿兆麟、刘春生、李同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徽医学院,云集了一大批著名的外科学教授,可谓名家荟萃。陈邦典是我国现代医学泌尿外科的先驱和开拓者,早在1947年至1950年,他就应邀在安徽医学院前身东南医学院任教。1956年8月,陈邦典再次受邀来到安徽工作,被任命为安徽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外科主任。据档案记载,作为我国医学界著名的一级教授,陈邦典十分重视临床教学工作,在50年临床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直观教学和形象教学的思想体系,是我国关于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比如,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了一整套关于泌尿系统的教学模型,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之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主张精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一教学思想对深化临床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同时,陈邦典编著的《泌尿学》、与江鱼教授合编的《临床泌尿外科学纲要》等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医学院校的重要教科书之一。安徽医学院外科参加当时国家组织的对高校教学大纲意见征集工作。1915出生的耿兆麟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1953年他来到安徽医学院工作,先后担任附院外科主任、院长及安徽医学院副院长等职。耿兆麟教授在外科方面早就“名声在外”,20世纪50年代他利用“软木塞和大头针”首创内痔环切术,成为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在国内肛肠外科界影响深远。当然,耿兆麟最让人仰慕的还是他有着“安徽一把刀”的美誉。他的不少同事都曾回忆说,耿教授有着熟练的手术技巧、难以置信的手术速度,观看他的手术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满足。刘春生教授和耿兆麟同年出生,而且一样也有着抗美援朝的经历。刘春生曾担任抗美援朝志愿第一医疗手术大队第四中队队长,因救治志愿军伤病员贡献突出而立功受奖,被志愿军后勤部授予“人民功臣”称号,荣获二等功勋章。1955年5月,刘春生举家由上海迁到合肥,调入安徽医学院工作,为安徽乃至中国现代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档案记载,他创立的肘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疗法,是当时在国内医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骨科和创伤外科疾病的诊治方法,有效避免病人因手术引起的痛苦和感染风险。20世纪60年代,他在简陋条件下所创立的股骨近端外展截骨角钉内固定疗法,为我国骨伤外科手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早在1951年,李同度教授就来到安徽医学院,成为当时安徽省唯一的普外兼泌尿外科医生,1957年他创立了当时床位最多的泌尿科,使泌尿外科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当时,他完成了不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外科手术,其手术技巧被参观者誉为“术野开阔、术理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李同度转入肿瘤学研究,并被公派赴苏联进修,专攻肿瘤外科。回国后他在安徽医学院创建了省内第一个肿瘤外科。李同度在医、教、研等多方面都有建树,在泌尿和肿瘤外科等领域有独创之处,不仅主编的《膀胱镜检查学》曾获省科协奖励,而且合编《肿瘤化学预防和药物治疗》《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肿瘤学》等,并著有《癌症疼痛控制与姑息治疗》等十余部专著。
除了这几位业界翘楚,当时安徽医学院还云集了傅律明、马诒缙、张安容、胡家骅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如此众多名家荟萃,安徽医学院外科不享誉江淮都难。据档案记载,1952年安徽医学院刚迁建合肥时,外科仅有约50张病床,能开展阑尾切除术、痔核切除术、胸腔闭锁引流以及外伤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等手术。到1954年,外科成立了临床外科教研室、系统外科教研室和总论外科教研室,分为三个病区。特别是1957年陈邦典来到安徽医学院后,带领一班人加强学科建设,使得外科学得以飞速发展。当时,陈邦典在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创立了专门的泌尿外科,并设有专科病床60多张,成为全国首屈一指、器械齐全的泌尿外科专科,并能开展低温下阻断肾动脉行肾部分切除治疗鹿角形结石等较难手术;1958年,外科在全国较早开展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阴茎癌根治性切除加双侧腹股沟深浅淋巴结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全膀胱切除加直肠膀胱加结肠腹壁造瘘术,这使得安徽省的泌尿外科学科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如此,陈邦典与耿兆麟等人齐心协力,使得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发展较快,病床数很快扩大到180张,并能开展胆囊切除、脾切除、肠切除及吻合、甲状腺次全切除、乳腺癌根治等十多项手术;同时选派了李同度、王德生、许建平等医师赴苏联留学,提升了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个个都是“大咖”,个个都精益求精,这也是安徽医学院外科“享誉江淮”的原因之一。据档案记载,以手术见长的耿兆麟把每一例手术都当成一部教材指导学生,每一次手术前都经过严密分析、论证并在手术中小心翼翼地执行,手术后更是关怀备至地加以呵护。李同度以高超的医技在当时的安徽医学院名声大振,前来咨询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些挂不上号、排不上队的患者,甚至登门迫切希望能得到他的诊治。面对这一情况,李同度都尽心尽力、细致入微地诊断检查。在治疗中为操作准确,刘春生不惜放弃防辐射的铅手套。因长期在X射线下操作,他的手因辐射伤而导致指关节变形,给日后生活带来不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授、医生的努力,安徽医学院外科很快又成立了烧伤外科、肿瘤外科、整形外科及小儿外科等专科,为学校各专科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1954年还积极参加当时国家组织的对高校教学大纲意见征集工作,为全国医学的教学发展建言献策。
名家荟萃,医技一流……使得来安徽医学院外科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和希望。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档案中就记载了李同度教授救治一名八岁肿瘤患者的故事。这名八岁女孩来自阜阳。因为乳房内长了肿瘤,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医院准备采取手术切除,但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尚小,如果切除乳房怕对今后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于是心急如焚的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安徽医学院外科。李同度耐心接待了这对夫妇,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诊断后认为,完全可以采取保守疗法保留女孩的乳房,并不需要采取手术,随后为女孩制定了详尽细致的治疗方案。最终女孩得以康复,家人心里满满都是感激与欣慰。除了给患者带来健康外,安徽医学院外科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1959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被誉为“中国手”的于仲嘉就是杰出代表之一。作为骨外科专家,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只“再造手”,曾荣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一等奖等大奖,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医学奇迹。在发展中,当时的安徽医学院外科还有着不少创新之举。例如根据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及针刺麻醉治疗急腹症,1968年学校成立了以外科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室,并承办了1968年度全国急腹症学术会议。早期享誉江淮的“霸气”,加上不断的创新发展,使得今天的安徽医科大学外科学已细分成多个门类,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人才,为安徽乃至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