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合肥青年这样打开“夜生活”(第68期)
发布时间:2024-07-09作者:吴敏 程堂义设置
安徽医学院迁建合肥后,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输送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创办了工农先修班、预科班及夜大学等形式多样的业余教育。
华灯初上,夜校学艺,成为时下合肥不少年轻人充实业余生活、扩展朋友圈的生活新方式。夜校开设的社交英语、家居收纳、电影鉴赏、美妆健身等众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课程,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学习、体验。而说到“夜校”,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并不陌生,这是烙印在他们人生旅程中的青春记忆。安徽医学院迁建合肥初期就创办了工人夜校。据档案记载,夜校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学校安排抽调老师教工人师傅们识字明理。1954届校友朱敖荣回忆道,1952年至1954年他参与了工人夜校教学,因为工作出色,还被评为夜校“模范教师”。工人夜校点燃了工友们求知的热情,照亮了他们追求理想、发展进步的光明之路。如果说,工人夜校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那么安徽医学院于1958年创办的工农先修班,则是以培养医学人才为目的。《安徽医学院工农先修班暂行办法》中记载,“……招收参加革命或产业劳动一定时期的优秀工农干部及工人,施以一年的预科学习。修业完毕能直接升入本院医本科,以至达到本科五年制毕业。”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1959年安徽医学院计划在工农先修班的基础上,成立医学院预科班(系),“招收初中毕业生500人,三年结业后直升医学院继续学习”。根据《安徽医学院建立预科班的打算》的记载,为了使预科班和普通中学的教学安排有效衔接,计划将普通中学的课程内容和医学院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适当的安排,把大学部的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充实进预科班讲授,使之贯通便利安排。在学生编制方面,原则上以50人为一小班,每班5个小组,共编十个班,每班成立班委会;成立预科班学生分会,在大学部的学生会领导下开展学生工作。教材原则上按普通中学的统一教本选用,以便同中学课程衔接起来,但内容要根据医学院的特点适当精简,同时增加医学专业所需的课程内容。上世纪50年代末,安徽医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拓展业余教育方式。1959年4月,安徽医学院创办了医疗系业余夜大学。办学目标是培养中等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大致三年的业余学习,达到具有相当专修科水平的医师水平。1959年参加学习的有30多人,还接受了少数教辅人员和行政干部参加旁听。据1960年《安徽医学院是如何巩固和提高业余医学教育的质量的》档案记载,医疗系业余夜大学根据“结合业务、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制订了教学计划、安排了课时;共开设课程20门,包括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共1206学时,基础和临床课各占一半;每学年分三个学期,可使每学期课程不超过三门,便于学生灵活安排、消化吸收。《安徽医学院是如何巩固和提高业余医学教育的质量的》档案(部分)。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医疗系业余夜大学还安排了政治课和劳动课教学,“每个学生都毫无例外的按照国家颁布的干部劳动锻炼的规定,每年参加一个月的体力劳动,同样也是根据各单位具体情况由学院统一安排进行的。”此外,业余夜大学每年也有寒暑假,同时建立请假、休学、成绩考核等制度,以检查督促教学进度和教学成果。档案中还重点介绍了业余夜大学如何结合学生工作性质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因为学生大部分是在职员工,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夜大学在教学中着重提高理论知识,并尽可能结合临床需求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大受裨益,许多之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校友感慨,夜大学的学习经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在学习了解剖学后更熟悉如何在手术时配合医师操作;学习了生理学后不仅懂得各个系统的生理变化与机制,还能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医院贯彻的保护性医疗制度密切联系起来;在生化课学习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后,更能理解病人饮食有不同的调剂与安排的原因。夜大学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程无法面面俱到,因此老师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灵活设置。上一次课三个学时,先讲课本理论知识点,紧接着观摩标本模型和示教,穿插安排学生们做实验。对于大部分具有专业底子的中等卫生技术人员来说,当堂吸收知识点且能够举一反三,上课效果非常显著。正如档案中总结的那样,“由于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迫切需要提高,因此勤学苦练,甚至抱病坚持上课,上课人数经常在90%以上;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一般课程的优良成绩达到80%左右。”医疗系业余夜大学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各有关教研组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积极进行系统上课,某些重要章节还由教授亲自上课;教师在上课前都能认真备课,还研究业余学校教学特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坚决要把学校办好,保证学生达到正规的医学专修科的水平。”医疗系业余夜大学的成功创办,增强了安徽医学院发展业余教育的信心,决定扩大办学规模,先后开设医疗系、卫生系、外语系、中级卫生技术专业、文化班(包括扫盲)及其他专门化训练班等业余教育类型,1960年学校还出台了《安徽医学院业余学校暂行办法》,对业余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中详细制订了各个类型业余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医疗系学制为三年,要求在三年内学完医疗专修科的各门课程,结业时达到相当于专修科医师的水平。卫生系先设置保健组织专业,要求学员能熟悉与保健组织相关的医学基本知识,每周学习4—6小时。外语系设俄语、英语、德语、日语等专业,各专业要求在一年内能依靠字典达到阅读和笔译专业文献的能力,每周学习2—3小时。业余中级卫校则招收初中以上学历的在职干部,学制三年,毕业时要求达到相当于全日制中级卫校毕业的程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徽医学院学生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文化班是以原有的职工业余文化夜校为基础,设置初中部及小学部,开展扫盲工作。而其他专门化训练班则是根据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当某些专门化知识有必要进行宣传普及时,临时开设的短期业余学习班,以加强专门知识的精细化培养。除了当时已开设的中医学习班外,还计划增设妇产科专业训练班、放射医学训练班等。除此之外,《暂行办法》还从组织领导、招生计划、制度管理等方面对业余学校教育进行规范,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暂行办法》中规定除短期训练班外,业余学校一般与全日制高等学校同时招生,每年暑期或春季进行招生,招生对象以各种文化水平的在职干部(包括教师、医护人员、技术员、行政干部等)为主,经本单位同意并由学校审査或考试合格后方可准予入学。上世纪50年代末夜大学的创办,开启了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的序曲。70多年来成人教育工作薪火相传,日益壮大。现已形成在职人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在职医师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格局。“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新时代继续教育事业的方向标,指引着安徽医科大学步入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我想在空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并通过特色课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努力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这是当下不少去夜校学习的年轻人的心声。虽然和当年安徽医学院开办的业余学校性质不尽相同,但业余学校里读书忙,提高知识、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正如近70年中,安徽医科大学业余教育累计培养各层次医疗卫生人才近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