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一高校迁至合肥(第54期)

发布时间:2023-10-18作者:赵正敏 程堂义设置

1951年8月27日
对安徽医科大学来说
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
其前身东南医学院开始
从怀远迁至合肥

这次迁校
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转折
意义重大而深远


图片
张锡祺再回东南医学院


为了适应当时皖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要求,更是为了谋划东南医学院的未来发展,在李广涛等人的努力下,1951年6月,皖北行署指示东南医学院由怀远迁建合肥。

图片

“东南医学院迁建合肥并接管皖北人民医院”的相关请示呈报。


对于东南医学院来说,1951年的喜事还不止这一件。这年夏天,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南医学院院长的张锡祺,再次受邀来到安徽担任学院院长。而为了能安心来安徽工作,张锡祺当时做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他把自己苦心创办和经营多年的光华眼科医院捐献给国家和人民。这一义举得到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后来,上海市相关部门决定把“光华”一部分眼科医学设备转给东南医学院使用。据档案记载,东南医学院先后委派李祖蔚、李广涛等前去接收,并就上海市卫生局接收、租用东南医学院原院舍和院长张锡祺捐献位于上海市的两所光华眼科医院,以及请求拨专款帮助学院发展后期教学等事宜,面呈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1951年6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由上海市卫生局一次性补助东南医学院院舍建设资金5亿元。光华眼科医院的一些设备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流的,如裂隙灯角膜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等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在东南医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参与治淮的苏联专家患有眼疾,国家卫生部指定请张锡祺来蚌埠为其治疗。得此消息,我立刻由怀远赶至蚌埠,在蚌埠天桥下的淮委招待所见到了张锡祺教授。这是我俩的第一次见面。”在时任东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涛的回忆录中,他说到了与张锡祺的初次相识,并热忱希望张锡祺回到东南医学院任职,一起把东南医学院办好,为人民造福。张锡祺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在后来的工作中,李广涛与张锡祺互相配合,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广涛在回忆录中就说了这样一件事。1954年,在李广涛离开安医前,张锡祺特地将一部《鲁迅三十年集》馈赠与他。《鲁迅三十年集》出版于1941年10月,由蔡元培作序。这部书非常珍贵,那是在抗战时期的上海,鲁迅夫人许广平常常带着儿子周海婴找张锡祺治疗眼疾,当儿子眼疾治愈后,适逢上海地下党秘密印刷出版了《鲁迅三十年集》,虽印数不多,但许广平还是送了一部给张锡祺,张锡祺也一直小心珍藏着这部书。而喜欢鲁迅作品的李广涛,在抗战时期听说上海出版了《鲁迅三十年集》,曾托一商人从上海购得此书,不幸商人在带回书的途中被日本宪兵杀害。李广涛在一次与张锡祺闲聊中提起过这件事,不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件事也更说明了他们之间珍贵的友谊。

图片

张锡祺送给李广涛珍贵的《鲁迅三十年集》。


东南医学院接到迁设到合肥建校的指示后,由于院舍都要全部新建,于是决定分两个阶段进行学院迁建工作。
初到合肥条件艰苦
图片


据档案记载,东南医学院迁到合肥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以附属医院接管皖北人民医院为基础,并借用合肥市文化馆、基督教堂作为临时院舍。将后期的四、五年级和附属医院、护士学校迁设合肥。

1951年8月27日,对安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其前身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从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即现在的长江中路),附属医院暂驻合肥原皖北人民医院旧址。当时的《皖北日报》等报纸都报道了这一消息。“我们从怀远乘小火轮到蚌埠换乘火车。到达合肥后,没有车运输,大家就肩扛手提,浩浩荡荡地走到驻地……挑了几间较好的房子做药库、手术室和供应室,沿街的四间房子给住院医师做宿舍;妇产科就建在对面的大厂房里。”当时的附院护士戴葆源老人后来回忆说。

图片

当年《皖北日报》关于东南医学院迁建合肥的报道。


诚如戴老所说,当时的合肥就两条街——前大街(长江路)和后大街(淮河路)。前大街就一个小汽车车身那么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经济还不发达,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大家吃用的是井水,晚上没有电时还用煤油灯照明。大部分教职工分散居住在从明教寺的“五圣巷”至前大街一带,单身人员住大通铺,上下床;结了婚的人住通铺很不方便,就到外面租民房。像张锡祺、汤蠡舟等一些老教授住在逍遥津附近的五圣楼巷内,有时晚上走路都会遇到老鼠袭击。戴葆源老人还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他们几位年轻人结伴去四牌楼看电影《白毛女》,回来路上突然听到一声大叫,原来他们走着走着,一只老鼠钻进了一位男同伴的裤腿里,大家都一起冲上去驱赶。

条件虽然艰苦,但东南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却如常进行。第一阶段的迁校工作于1951年9月基本完成,并自该月起借用鼓楼大街的一所天主教堂开始上课;附属医院也完全在合肥开诊。同时,学院成立建校委员会,由李广涛副院长领导,负责接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划拨的合肥德胜门外东南岗高地,并在此处筹建新校舍。
图片
迁校工作顺利有序


按照计划,东南医学院迁校的第二阶段又分为两次:1951年冬,三年级和医士学校的春季班学生,因后期医学课程和临床实习的需要,提前迁设合肥;其余留在怀远的前期各学科,行政各部门及一、二年级和医士学校的秋季班,于1952年4月底前全部迁设合肥。为此,学院在1952年4月12日成立了迁校委员会,下设秘书、装运、服务、交通联络、宣教各组及先遣队等,着手迁校的具体工作。


图片

东南医学院迁建与工作同时进行。1951年夏,“国际学联访问团”到怀远东南医学院访问。


据档案记载,1952年4月21日,东南医学院在怀远的最后一批师生开始停课迁校。28日,院本部及前期各学科的家具、设备、文档、图书等共6000多件先行运出怀远。5月7日,学院师生员工及家属498人抵达合肥。“限于当时的交通和运输条件,有关部门只能提供少量的几辆卡车帮助运输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和行李家当就靠师生员工肩挑背扛。当时师生员工加上亲友家属有好几百人,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在李广涛、张锡祺等带领下,挑着仪器设备,扛着背包行囊长途跋涉,沿途不少老百姓夹道欢迎,十分感人。”说到当年情景,戴葆源老人依然记得。而在合肥,迁校先遣队成立了服务站,配合学院在肥的行政负责人,做好接管公物和接待师生工作。1952年5月12日,学院在合肥恢复上课。


在迁校过程中,学院通过开展订立各组的工作公约,依靠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动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迁校工作顺利完成。据档案记载,迁校中,学院师生员工发扬热爱人民财产、热爱劳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忘我工作。许多同学顶风冒雨,披星戴月。尤其在1952年4月25日的轻家具接力搬运中,许多教授和家眷纷纷加入其中。由于全院师生的热情参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这次迁校行动中,共节约经费在4000万元以上。并且涌现出了85名先进个人和大批积极分子。


从怀远迁设合肥,可以说是东南医学院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和重要转折,意义自然重大而深远。这次迁校,既是当时皖北乃至安徽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东南医学院自身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更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