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超前设想”,合肥这个学校不简单!(第38期)

发布时间:2022-11-29作者:赵正敏 程堂义设置

      193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东南医学院迎来了十周岁“生日”。在抗战的特殊时期,东南医学院不仅以独特的方式为自己“庆生”,而且提出了十分超前的设想;而在这前后,更有“迁办武昌”计划、在困难中坚持办学等,成为一段特殊记忆。

图片

东南医学院在萨坡赛路办学时的大门

01

纪念建校提出超前设想

  1936年5月,东南医学院成立十周年,学校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1936年5月29日的《大公报》就报道了东南医学院纪念学校“十周岁”,整篇报道分为纪念秩序、年会内容、院史回顾、参观印象和院长谈话等多个部分,足见报道篇幅之大、分量之重。

  “本日上午九时,在该院礼堂举行十周年纪念会,同时开放各处任人参观。学生书画摄影作品亦辟室展览。下午聚餐。晚间表演。除该院男女学生合演《生之意志》一剧,及表演音乐舞蹈外,并请上海剧院表演《黑暗中的红光》、《日出》二剧。中华口琴会亦参加口琴吹奏……”除了“纪念秩序”部分所报道的这些纪念活动外,还有“京剧专场演出”。在同一日《大公报》的另一版,就报道了当时沪上有名的中国银行京剧社30日晚将在东南医学院大礼堂进行公演的消息,其中不乏名角名剧。

  “先后毕业学生共有675人,在医药界服务者占80%。”学校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报道的“参观印象”部分或许能找到答案,“该院研究工作及教学设备方面,值得介绍者为细菌研究、病例标本、人体解剖等。药圃中种有毛地黄、除虫竹、桔梗,约占五亩,以供研究之用。教学用具如显微镜一项,即置有百架之多,颇为难得。图书室藏有德日医学书籍甚多。”诚如学校大门上的一副对联所概括,“十载经营以教以育,一心努力树木树人。”

当然,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最“出彩”的还是郭琦元院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的“试办保健合作制度”的设想。“上海人共有300余万之多,保健工作实为必要,如无合作制度,则平时之体格检查、病时之诊治药饵,均属耗费不资。”郭琦元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设想,“倘有一具体组织,每人定期纳少许费用,为集体之检验,做特殊之诊治,彼此调剂,实为经济之道。拟成计划后,将徵求各界参加。”
就现在来看,郭琦元所提的这个构想,不正和我们当下实行的“全民医保”体制相近吗。在当时他就有如此的超前意识,的确不简单。

  其实,东南医学院举办建校周年纪念活动是个传统。1937年6月,学校照例举行了十一周年校庆纪念活动,不仅有教授及校友的演说,还召开了同学会大会,倡议捐助母校;同样也召开了医学会年会,宣讲论文30余篇……

图片

1936年5月29日《大公报》关于东南医学纪念建校十周年的大篇幅报道。

02

学校曾计划迁到武昌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后,特别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东南医学院遭日寇破坏,但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在1933年春恢复到战乱前的景象。这一点在相关档案中也能看出。

  “本学院自置真如院基六十亩,建有总办公处巨厦一座,大讲堂一座,教室二座,实习馆研究室大厦一座,分医院一座,男女生宿舍二座,其他余屋数幢;校园广阔,种植各种花木,校园西北隅有药圃,种植各种生药;运动场有足球场、篮球场二处,网球场六处。”1936年《东南医学院要览》中关于学校的这段描述在媒体报道中也有所体现。1937年1月16日《大公报》刊发的《谈谈东南医学院》一文中也说,“……学校的四周都是农田包围着,空气非常清洁。附近没有都市的喧闹,更找不出脂粉市场。的确,它是一个很安静而适宜于研究学问的地方……”

  但到了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1937年8月19日《大公报》中所报道的,“18日中午,敌机多架在真如方面肆意轰炸,并在东南医学院上空掷弹五枚……两教室全毁,礼堂被炸去一角……”最让人气愤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医学院就在学校里建立了伤兵医院进行人道主义救助,“该处本驻有我救护队,内外高插有红十字会旗帜。但日军竟绝灭人道,任意轰炸,致死担架长一名、伤救护长一名及担架夫二名……”这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违背红十字会公约,而且暴行残酷。

图片

1937年报纸中关于东南医学院被日军炸毁、迁办武昌的报道


  学校被炸毁后,最直接的结果是无法正常办学,根据1937年9月24日《新闻报》《大公报》等刊发报道,“东南医学院真如校舍自被敌机炸毁后,沪军营校舍因战事关系亦无法继续……现该院学生除四、五、六三级数百人均已全体出动服务外,一、二、三的三级学生共有300多人正在通告登记中。”因此,“拟将该院迁至比较适合战时教育地区开办。惟因该院课程、仪器与其他大学不同,故决单独迁设于武昌,正派员接洽中。但迁移颇费时日,故临时开学办法,暂拟在萨坡赛路本院医院上课。”

  在“迁校武昌”的相关报道中,郭琦元还对学校以后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建议,“本院原系六年毕业,四年课读二年实习。惟本人感觉在此非常时期,不应浪费光阴,故决定将其中四年教程尽可能缩短为三年完成,对学业上并无问题,同时将实习二年加为三年,为国服役。此对国家不负训练人才,对个人可以增长经验。”


03

在困难中坚持办学

  东南医学院真如校舍被毁后,学校和医院被迫迁到法租界萨坡赛路299号。这里校舍狭小,条件更为艰苦,一年级学生多在会议室上课,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各占用其他房间,学生多教室少,经常几百名学生挤在五六个教室里轮流上课,“有时候上一届学生刚上完课就得马上让出来给下一届学生继续上课。”东南师生在困厄中坚守,以期以医报国。

  据档案记载,因为战争的原因,当时入学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一般采用笔试加面试,实行“宽进严出”,面试的题目是:“你为什么选择学医?”“你如何当好一个医生?”一年级的学生往往都有60人左右,但因学费昂贵、物价飞涨、生活困难等原因,所以到二年级、三年级就只有30人左右了。即使这样,1937年1月16日《大公报》刊发的《谈谈东南医学院》一文中还说道,“对于各科每星期都有实习,以补理论的不足。(学生)有时候整天是在实习室中,几乎连吃饭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图片

1937年2月沪上各大报纸刊发的东南医学院招生消息


  从当时报纸刊发的另外两则消息,也能看出东南医学院在困难中坚持办学的决心、学生学习的热情。1937年2月2日的《新闻报》《大公报》等沪上各大报纸都刊发了一则消息,“东南医学院于下学期始添聘赵师震、戴尚文为药物学及内科教授……该院决定下学期增设春季始业一年生一级,定额为五十名。前来报名者踊跃。”据档案记载,这里提到的戴尚文教授还是我们合肥人。1938年7月7日《新闻报》也刊发消息,“东南医学院下学期开学日期为8月25日,即日起报名。第一期考期7月20日。暑期办有特色德日文补习班,订有优待办法。即日起报名上课……”就这样,全体师生勠力同心,守望相助,东南医学院的校旗,始终坚定地飘扬在日寇占领下的上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