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信息化这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力量

发布时间:2022-10-11作者:中国教育网络设置

      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哪些成就?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态势?站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上,我们又该如何推进?

  2012年初,《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发布,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国家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十年规划》发布时算起,到今年已有十年历史。期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又经历了全球疫情这个影响深远的重要节点,并正在迎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回顾这十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而言,是波澜壮阔的十年,也是不断探索的十年,整个高教领域的信息化人不停在探索一条普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化之路,也在不停探索一条适应自身学校发展的个性化之路。


《十年规划》开启高教信息化新阶段


  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定位了其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

  在《十年规划》发布之前,高教信息化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在解读《十年规划》时,规划编制专家组对当时的高教信息化发展总体状况这么描述:当前阶段,高教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已经基本普及,总体上处于发展提升阶段。同时,基于在发展水平、人才储备、资金实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高等教育信息化有条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力量。

  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年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十年规划》明确提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

  同时,也更进一步提出发展路径: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不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更要进入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阶段,通过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见,“与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远景目标。

  作为国家首个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十年规划》将目标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201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6年及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巩固和提高,根据第一阶段建设情况,确定第二阶段的建设重点与阶段目标。


2012-2015年 应用的蓬勃发展时代


  《十年规划》发布,正值信息技术与商业社会快速结合的2012年。回首来看,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而言,2012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究等技术集体亮相并飞速发展,各种应用蓬勃发展。

  2012年,国内互联网应用飞奔,高教信息化也在飞速发展。以2012年为界,在接下来的3年内,也就是2015年之前,高等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围绕新兴技术不断探索的时代。

  基础设施领域在这一段时间有两个重要改变。第一,100G的加入。多条100G主干网的建成让校园网网速发生质变,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互联网访问体验。第二,云的加入。2012年开始,云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开始都是浮云,现在慢慢落地。”云计算的兴起为校园信息化开拓了发展的新方向,也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许多高校都基于云的架构建立了数据中心。在少数信息化更加先进的学校,还能通过云的方式来实现在线学习。

  在应用领域,大部分高校开始完善信息化应用,各种应用已渗入学校的主流业务中,各个应用系统建设此起彼伏,不断更新换代,在各个应用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资源整合、业务融合的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创新型的应用探索也开始在高校萌芽,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信息化技术力量的高校,怀着巨大的热情,在应用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其中,以移动应用的探索尤为突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移动校园APP,一开始是移植,将有线网业务不做改动地移植到移动平台上,而后则是在进一步思考后的真正体现了“移动”这个内涵的应用创新,把移动互联网“回答我在哪里”的优势与精髓发挥了出来,做出了不少能解决师生痛点的应用,其中典型的就是教室座位的找寻等等。

  在此阶段,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也成为不少高校探索的领域。拥有了海量数据的信息化部门,开始考虑如何挖掘数据,让数据可视化。最开始的一些探索包括对网络系统运行的数据分析、对教学教务管理的分析、对特定学生的分析,以及针对科研所做的数据分析支持等。

  其中,对特定学生的数据分析吸引了众多目光,包括当时不少高校对一卡通的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析,从而试图实现精准扶助有需要的学生,此外是对学情的分析,试图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学习情况分析。这样的应用虽然涉及到种种个人信息隐私之争,但不可否认,这一初衷非常暖心的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支持,也成为师生认可信息化部门工作的一个探索。

  同时,也是从2012年开始,人们对于教育与IT结合的讨论不绝于耳,大家寄望于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变革,于是,一场关于信息化到底怎么样才能变革教育的讨论正在热烈展开。这也同样发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

  慕课在适当的时机出现,成为对这场讨论的一种回应。在2012年,慕课在全球出现,2013年,中国及时加入到这场大潮中。慕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天的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慕课吸引了很多优秀教师把自己的课程高质量地搬到网上,积累了很大规模的优质教学资源。尽管在当前来看,许多教学资源还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需要后续的优化,但这正是发展中才会出现的问题,它已经非常好地解决了“有和无”以及“有和优”这两个问题了。

  慕课以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式出现,同时,它成功地吸引了高等教育整个领域的参与,尤其是教师的参与热情成为慕课落地的最关键因素。

  这一段时间内,关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理念冲击了整个高等院校,这激发了许多对教学有探索意识的教师们的热情。从而也拉开了高校基于在线课程资源,将课堂转变成一个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序幕。

  这一时期,针对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的探索是多方面的。较为典型的是,伴随整个社会移动社交的发展,各一流大学纷纷投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如浙江大学启动“移动交互学习平台”建设项目,清华大学开始自己的4.0版本网络学堂,即“面向知识分享的校园社交网络”的系统。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人们的信息化观点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信息化部门负责人进一步地认识到,信息化应用应当来源于学生成长、教师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信息化部门需要巨大的使命感引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而不是被信息技术驱动。

  回顾那个阶段的高校信息化,总体来看,高校纷纷开始进一步建设数字校园,大家总想探索出一些什么来。许多信息化人都充满期待:希望最终借助于信息化,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都得到一定的变革。而这离不开IT队伍的创造性服务,同时对信息化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势必要求IT队伍始终保持创新的状态和心态。

  总体来看,从2012年到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实现了信息技术在高校更广泛的应用。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对此阶段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总结表示:这一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高校实现100%联网;信息化规划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学校已经成文;专业的信息化队伍逐渐形成;经费投入趋于稳定;100%的学校已成立了信息化安全工作小组;信息化应用已渗入学校主流业务,基本管理系统已经具备,但应用系统发展不均衡等。

  同时,尽管一些双一流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当高,但总体来说,那时候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在于仍然处于应用阶段,信息化与各项业务的融合程度比较低,亟需推动机构重组和流程改造。“这一阶段缺少变革和融合,仍处于‘新瓶装老酒’的阶段,还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来做传统的教育。”在十年规划第一阶段建设末尾,《十年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杨宗凯表示,规划的第一阶段重点是建设、应用,而2016年后的第二阶段建设重点转入全面融合阶段,要利用信息技术重塑各业务流程。

  所以在2016年前后,大家提得比较多的一个理念是:信息技术要与高校的各项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大家意识到,信息化的“化”很重要,信息化要“化”到学校的各项业务中,这指的就是深度融合,类似于今天的互联网+中的“+”。


2016-2020年 切实落实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


  2016年到2020年,融合与创新成为高校信息化的建设重点。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体现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的核心发展理念;创新则是依托信息化对于高校各项业务的创新探索,促进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办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管理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

  解读《十年规划》时,编制专家组就提到,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要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环境建设,更要实现信息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数字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协作的水平,促进科研质量提高和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的形成;建设数字化文化传播环境,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影响力。也就是高校信息化要围绕“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这四个方面发力。

  这段时期内,几个重要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印发: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进入2.0时代。它的发布其实也与《十年规划》一脉相承,特别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在此阶段还有一些重要的宏观政策提到教育信息化,比如,于2019年年初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列入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从总体政策层面来看,在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信息化步伐更加稳健,信息化机制体制开创新的局面。

  在基础设施层面,高校仍然在不断扩大云的范围,围绕新兴技术的出现,许多高校开始做出局部的探索,比如对光网络的探索等等。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以业务信息系统为代表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得到蓬勃发展,同时,在此阶段,人们提出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一张表”和“一站式服务”理念深入引领,助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说,信息化已成为高校治理“提质增效”的主要发力点。

  这个阶段信息化最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工作围绕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信息部门正在从关注业务部门转向关注师生,更加重视用户体验,也就是日常我们所说的“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虽然从很多年前,高校信息化部门就一直在提“以人为本”这个理念,但对这个理念更大程度的落实和贯彻还是在2016年之后。其中的关键就是一站式服务,或者说是一网通办的广泛建设。

  从2016年开始,一站式服务的建设掀起了热潮。一站式服务的出现,本身代表了一种趋势:信息化工作要更加关注以师生体验为主的理念。它的出现最基本的目标是“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最好不跑路”,现在看来,它的确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师生少跑路,意味着各种应用要整合到一起,这从技术上来说并不难,是一种基于工作流的流程应用的实现,其难点在于,本质上是高校管理与服务流程和方式的变革。要做好这件事,就要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界限,真正做到在服务上以用户为中心。这件事一方面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倒逼业务部门进行业务优化。

  在一次次沟通和迭代中,现在高校的一站式服务整合了更多的应用:数字迎新、数字离校、数字返校、数字化财务平台等一批典型应用,以及网上办事大厅流程的数量在一些高校甚至达到数百个。

  可以说,《十年规划》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十三五”时期的高教信息化,其代表性工作就是一站式服务从初步萌芽到广泛发展。

  此外,“十三五”期间,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重点转向数据层面,对于前期积累的海量数据开始了价值挖掘上的“治理”。“在这期间,高校逐渐寻得数据治理的要点:从获取完整、准确、及时的全域数据,到做好数据与具体应用的适配,再到最终基于数据进行业务系统优化和拓展,充分实现数据价值。”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王玉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王玉平认为“以人为本”是数据治理优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应以“人员管理中心”为抓手,优先解决用户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问题,持续推进数据治理,构筑全域、多维、海量的主数据库,从师生关切的问题难题出发,深化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个门户”赋能,让师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幸福感。

  可以预料,对于数据治理,未来的一段时间仍将是高校的难点和痛点,在此方面的工作,需要下更大功夫。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进展,就是网络安全机制体制的完善和网络安全工作的体系化建设,较之“十二五”时期,这个阶段的工作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质的变化。

  可以说,从一站式服务的广泛服务和发展开始,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初步进入了融合发展的阶段,让师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方便,这是“十三五”时期高教信息化的重大成就。

  对于2016年-2020年的高教信息化发展情况,《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2020))总结:当前已经构建起了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发展的数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夯实,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正在形成,教育治理新模式逐步呈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雏形初现,信息技术支撑科研创新已初见成效,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完善,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信息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点”。

  同时,《报告》(2020)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新应用带来新需求,网络基础设施面临新挑战;管理信息系统全覆盖尚未形成,数据支持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激励引导有待加强;网络安全风险日渐突出,安全防护没有与时俱进;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有价值的创新应用落地却屈指可数等。

  总体来看,2016年以后的高教信息化,处于总体上的守正发展阶段。其中的一些典型应用,如一站式服务引领着整体高教信息化的发展。而另外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差异很大,这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信息化基础、各方面投入等,但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化理念也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


2020-2022年 疫情下的飞跃与反思


  2020年以来的“疫情”下的这三年,对于高校信息化发展来说,意义非常。

  2020年疫情暴发,信息化对于高校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极大凸显。同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这一次能做到“停课不停学”,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设施和应用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在一开始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但后期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从而顺利支撑以在线教学为主的各项业务的在线实现。

  对于疫情下的在线教学考验,中国教育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全社会达成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加强在线教育实践、研究和培育的空前共识,为中国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同时,疫情下的实践,一方面使大家认识到了信息化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促使大家开始反思:信息化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撑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校又该如何更好地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趋势的信息化治理体系。

  同时,比较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这三年,关于高教信息化本身的政策比较多,如《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都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22年又是一个关键时间点,教育部在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年度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标志着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这一阶段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更新的发展要求: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从高等教育本质特点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范式、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支撑体系等五大方面都需要厘清数字化转型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数字化转型阶段,高校应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与师生的连接。信息化工作要回到教育初心,紧密围绕“让师生更好地成长”的初始角度。

  纵观这十年,伴随着理念机制体制的不断演进、信息化观念的不断深入与转变、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增长,高教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中最具个性化和挑战性的一个领域,各校在政策支持、自我探索、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取得了多样、显著的成就。此外,不可忽视的是,这十年高教信息化的进展是在全社会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化素养不停进步的大背景下不断进化的。从2012年到2022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和成长,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从萌发到遍地开花成为社会发展的细胞,这些对于高教信息化的发展而言,影响重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十年间,高校信息化与师生的连接越来越强,这是我们采访多位信息化负责人得出的共同结论,具体可以概括为:

  第一,信息化所提供的服务领域更加细化,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理念。以“一网通办”举例,十年前,信息化部门所做的更多是围绕网络本身,以及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而实际上并未更多地关注对师生的支撑服务。而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等的推进,是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师生的见证,而且服务领域更多关注业务中的某一个点,一个审批文件、一个审批流程等等,真正实现让师生少跑路。可见,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注重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与师生信息化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高校信息化越来越关注用户反馈,并以此作为完善服务效果的重要参考。同时,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和对信息化的反馈,又成为信息化部门不断发展的动力。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士贤认为,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从简单的工具应用逐渐深度融合到高校各项活动中。而当前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快速推广普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对高校信息化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未来,如何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新一代数据中心,如何从海量教育大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如何有效推进高校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等,如何有效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实现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新一代智慧校园,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这对各高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一位高教信息化人提到,信息化工作经常给人的感觉似乎一年没有什么变化,但五年回头一看,感觉发生了巨变。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人们的观念,正是隐隐约约地一点一点从量开始,最终实现质的改变。

  回望这十年,信息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果,这与诸多高教信息化人的默默努力无法分开。同样,在这十年中,关于信息化队伍的讨论依然是一个热点。从最初一所学校的信息化部门寥寥几人发展至奋力探索的2012年,又发展至守正创新的2022年,多元参与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被频频提到,人们希望信息化多元的参与主体除了信息化本身队伍,还要有师生团队、合作伙伴、互联网企业,以及各种其他间接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能够更有效率、更有力地推动高教信息化未来的发展。


  撰文:陈荣


https://news.eol.cn/yaowen/202210/t20221011_2249465.s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