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个硕士点,就在这所高校(第59期)

发布时间:2024-01-23作者:张芳 程堂义设置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安徽医学院在合肥建立后,为了加快建设和发展,学校不仅颁布了多个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而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01

上兵伐谋 规划先行


“本院教育方针:在中央确定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建设总方针下,结合中央卫生政策的四大原则……重点发展专修科,逐步走向发展医学科学的创造和发明。”“本院在院长领导下设院务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政治辅导处主任……各学科主任、附属医院正副首长,工会代表4至6人、学生会代表2人组成,院长为主席……”


众所周知,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确保每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在1953年10月,安徽医学院就根据发展实际,制定并颁布了《安徽医学院暂行规程草案》。“规程草案”从“学制”“教学组织”“行政组织”和“社团”等七个方面共34条,对学校的教学、行政等制订了详细规章。


图片

《安徽医学院暂行规程草案》(部分)


除此之外,据档案记载,安徽医学院还制定颁发了《安徽医学院暂行学则》、《安徽医学院院务委员会组织规程草案》、《安徽医学院各单位工作范围草案》和《安徽医学院暂行工作制度草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安徽医学院暂行学则》中,分别从“入学及学籍”“试验及成绩”“休学”“处分”“更改姓名、年龄、籍贯”等11章共46条,对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进行详细规范。这其中的“更改姓名、年龄、籍贯”一条很有时代特色,“解放前为便于进行革命工作,曾临时更换姓名、年龄、籍贯者,经其所在机关组织证明,由本人呈经当地公安部门同意,并取得证明,经学校审核批准。可以恢复原名及原来年龄、籍贯。”


图片

1953年7月制定的《安徽医学院暂行学则》(部分)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1953年,国家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一年,安徽医学院也顺应时代发展,制定了《安徽医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53-1957)》,《纲要》提出奋斗目标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三年内实施分科重点制,首先成立内、外两个学系,同时建立两科的教学医院和病床;第二阶段,五年内继续成立妇产、五官、公共卫生三个学系,同时添设妇产、五官两科的教学医院和病床,及公共卫生的实验场所。


图片

《安徽医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1953-1957)》


通过《纲要》我们看到,两阶段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是:五年内要造就医学本科毕业生500人;造就专科毕业生1000人;并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由1∶7.8扩大到1∶4.5~5;教学病床由当时的250张发展到600张,同时利用安徽省、市所属具有规模的地方医院作为第二教学医院,以补专科生实习之用。为了保证这些具体要求的实现,《纲要》从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教学病床及教学人员等的扩充进行了规划。


总之,通过这些规章制度和规划的建立,使得安徽医学院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步入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02

教学改革再迈新步


从1926年创建开始,安徽医学院前身——东南医学院就一直进行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教学改革力度更大,不仅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而且贯彻了医学教育“面向工农”“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项方针,创造性地成立了教学小组等。


安徽医学院建立后,学校根据党中央相关政策及学校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边教边改、边改边教”的教学改革工作,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这一时期教学改革最突出的一方面就是师生在课堂讨论上比较热烈。


据安徽医学院不少老校友回忆说,当时上课时,先由主讲教师把讨论题目发给学生,这些题目是有重点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的作为讨论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出发言提纲交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根据发言提纲找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发言提纲先参加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有助教参加,但一般不发言,只纠正偏向;再开展班级性的讨论,由主讲教师指导,最后才给出正确答案……课堂气氛因此很活跃。这被称为阶段设计和重点讨论。除此之外,当时还有约定讨论和重点辅导制,这些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帮助较大。


图片

安徽医学院初期的行政管理例会


在教学改革方面,安徽医学院当时还有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在1954年普遍成立了教研组。这一点当时的不少档案中都有记载。《安徽医学院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学年度工作计划》中就说到,“今后必须从原有的教学小组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教研组,也必须打破过分强调一门课程的独立性,如果一门课程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成立教研组,那就把性质相近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教研组……”另一份《安徽医学院组织教研组计划(草案)》中,则详细拟定了成立教研组的目的、要求、步骤等,“对于组织教研组的目的:为了各科负责整个课程的教学、教学方法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及培养新的师资和干部;切实掌握国外高等学校先进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周教师的工作,逐步克服劳逸不均、分工不均的现象,实现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度……”从这份档案中我们看到,教研组具体分为甲、乙、丙三种组织方法,其中甲种组织包括第一至第七教研组,乙种组织包括普通基础学科教研组等八个……总之,除了各学科普遍成立教研组外,还增设了过去没有的病理生理学、内科基础学、医务督导与医疗体育等新教研组。


而成立教研组的最大好处,就是统一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组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把老师个人的积极性和集体力量结合起来,克服了过去在教学上有些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少当年的老师和学生都回忆说。


图片

安徽医学院师生为合肥郊区乡村培训接生员


03

安徽高校中第一个硕士授予点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对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安徽医学院再次响应号召,对教学制度、内容和方法等又进行了创新发展。


“在讲课中根据‘学少一点,学好一点’原则,有些课程的课前准备和讲义质量,都有所提高;物理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教研组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备课,做到互相批评、互相帮助,不断改进了教学方法……解剖学、药理学教研组已创造条件采用小班实验,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正如《安徽医学院一九五五学年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中所说。1956年8月28日,学校召开了第一次教学改革座谈会。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安徽医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具有我国、我省特色的教材和专著多部,如眼科教授张锡祺的《眼底病图谱》,被国家定为对外交流的版本,选送到莱比锡博览会展出。此外还有万昕的《生物化学》、赵敏学的《实用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实习指导》、陈邦典的《泌尿外科学纲要》、史敏言的《检验诊断学》等均被选作医药院校的教科书。


在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指导下,安徽医学院根据社会主义教育全面负责、因材施教的方针,着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就在1956年,学校的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等3个学科获得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这是安徽高校中的第一个授予点,开创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先河,更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返回原图
/